第(2/3)页 —— 洛阳。 在两个汉国开战之后,晋国朝堂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,盼望已久的好消息终于到来了。 赵广、刘渊打的不可开交,新汉这边出动了将兵五万,再加上辅兵十五万,匈奴汉国那边也有七、八万控弦之士,要是双方打下来死个四、五万人,那对于晋国来说,就是天大的好消息。 最好的结果,当然是两个汉国打成旷日持久的拉锯战,双方都死伤惨重,最后晋国方面出动大军西破新汉,北破匈奴汗国,坐收渔翁之利。 次一点的结果,当然是赵广被打败,那晋国大军就可以直接进攻潼关,一举收复关中失地,然后再兵发巴蜀,灭亡新汉。 至于刘渊那边实力增强,也不用太过惧怕,匈奴的北方,还有鲜卑可以牵制,到时候二胡相争,晋国又可以趁机从中挑拔,再次坐山观虎斗。 最差的结果,就是刘渊不敌,被赵广一下子击败,那样的话,新汉的地盘从关中又扩张到了河东、并州等地,黄河天险自此不复存在,更为严重的是,汉军接下来可以通过太行八径,进攻晋国的冀州、幽州后方。 不过,晋国上下对平阳之战的预测还是比较乐观的,他们的分析也基本和文立一样,认为随着补给线的拉长,赵广以往内线作战的优势不复存在。 纵算有些个人神勇的表现,在多达数万将士撕杀的战场上,也显现不出多少影响力来。 不得不说,清淡误国这句成语,对晋国朝野非常的适用,洛阳城中,随着两汉战事的加剧,纸上谈兵的人也越来越多。 等到文立进城,与何邵、阮咸、潘岳等好友一叙,满耳朵听到的都是如何如何排兵布阵,如何如何击败赵广,反正几乎所有人都将赵广视为对手? 为什么没有多少人选择刘渊,原因很简单。 一是刘渊在洛阳求学过,玄学上虽然不甚精通,但至少也学过,并与这里的诸多学子还曾是同窗,都是老熟人,怎么好往死里打。 相反,赵广就不一样了,一个从来没见过的莽夫,一个只知道杀戮的武将,这样的人不当对手简直说不过去。 第(2/3)页